传承与创新并举——“互联网+”时代上海中医药事业进展

分享到:
点击次数:1347 更新时间:2015年11月25日09:29:43 打印此页 关闭

传承与创新并举——“互联网+”时代上海中医药事业进展


 1110-13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中国网、新华社、光明日报等十余家中央媒体,对上海中医药事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走访了上海中医药大学、龙华医院、上海道生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益大本草园、长宁区“治未病中心”等地。对上海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经验,以及互联网+时代中医健康服务的新模式进行采访报道。


    在调研座谈会上,上海市卫生计生委副主任、上海市中医药发展办公室主任郑锦向记者们介绍,为实现2020年基本建立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的目标,上海将强化规划引领,不断完善政策机制,推进中医药事业不断发展。

 

    上海,作为具有悠久中医药历史底蕴的城市,一直秉承中医传承和创新并重的理念。郑锦:“上海确实中医历史底蕴非常深厚,它有中国最早一批中医学校,最早一批中医医院,也有最早一批中医中药企业。我们启动了两轮的中医药三年行动计划,分别投入了各700万给予流派的支持。”

 

    在中医传承方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也肩负起重任。自2001年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提出建立名老中医专家工作室,开创了中医学术思想传承的新模式。

 

    刘胜:“当时创建名中医工作室的目的是希望我们一批行将退休老中医,把他们宝贵的经验能够通过带教学生很好的传承下来。所以,当时要求的就是原汁原味的记录老先生的就诊过程,所以我们给每个工作室的学生配了录音笔、配了摄像机,要求学生要整理老师的经验,成册成文,最后汇集成书。”

 

    学校教育,在中医药传承上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受上海卫计委委托,上海中医药大学打造了“上海市中医药领军人才建设项目——海上名医传承高级研修班”。上海中医药大学副校长胡鸿毅向记者介绍说,“该项目以继承为主,创新发展,旨在培养具备深厚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扎实中医药理论基础和各具特色的中医诊疗技能的新一代名医。”

 

    向公众普及中医药知识,建设中医药主题园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位于上海浦东新区的益大本草园,正是这样一个让市民了解药用植物、中药文化的窗口。在益大本草园,记者们参观了中医药材种植园以及中医珍稀药材展厅,占地814亩的益大本草园,将打造成为上海市民学习中医药的科普园地,医药院校的学习基地。康桥董事长陈维荣指出,“建立益大本草园目的就是为了尤其是在青年中建立中医药理念,在享受自然田园风光的同时,了解中医中药,传承中医文化精髓。”

 

    传承是创新的基础,而创新则是对传承的升华。中医药的传承和创新两轮并驾齐驱,互相促进。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中医药的服务模式也亟需创新。

 

    郑锦:创新更多的是来源于问题导向,我们现在中医在服务健康过程中,有哪些问题需要我们解决的,同时,需求导向,面向现在健康服务的大的需求以及中医药走出去的大过程中,我们怎样来创新,这两个都要结合在一起,才能走得更好。所以,继承和创新始终是我们同样要注重坚持的。

 

    上海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季光指出,“健康服务的新模式需要具备如下特征:健康促进、中西医协同、融合现代科技。”在学校创建的上海中医健康服务协同创新中心,记者参观体验了学校研发的云中医智能系统。这项系统突破面舌诊识别关键技术,实现四诊信息融合。

 

    在研发生产方面,上海道生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中医诊断设备的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目前,道生四诊仪系列产品已进入千余家医疗机构应用。道生总经理董事长吕松涛介绍,道生医疗承担脉象仪、舌象仪、经络仪等多项国际标准制定工作,在国内外拥有73项专利。

 

    通过政府主导、校企联合,“互联网+中医”的研究成果将在全市推广。据季光介绍,“互联网+中医”的健康服务新模式已经基本实现,通过协同创新,中医健康服务的技术和产品取得了重要的突破,形成了“健康文化引导、家庭自我管理、移动物联支持”三位一体的中医健康服务新模式。未来更多的是需要跨业联手,医养共融,推广健康服务的新模式。

来源: 中国网

上一条:纪录片《大国制药》意在重树中医药良好形象 下一条:2015中国药品质量年会召开,权威专家剖析“十三五”国家药械监管战略